作者:徐祖根
梅關古驛道,修建于秦始皇時代,曾經是中原經廣州連接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主要陸路商貿通道,也是客家人躲避戰亂下兩廣出南洋的逃生之路。雖歷經2200多年,這條神奇的驛道仍然在頑強地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初冬時節,中國新聞攝影學會釆訪小分隊來到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,驚奇地發現梅關古道不僅保留著歷史的痕跡,還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。
隨著公路鐵路的建成通車,古驛道在幾十年前就幾乎壽終正寢,現在卻起死回生,既是旅游通道也是旅游景點。而關口外的廣東人現在是主要游客。
秦時石頭漢時砂,粉色梅花飄飄下。古道上能發思古之幽情,還能聽到"踏踏"的馬蹄聲。別以為你能穿越到"山間鈴響馬幫來"的古代,那是現實的馬幫。不過它不再是長途運輸工具,只是為修建旅游設施短程運送石料,而且還是游客最喜歡的攝影道具。
梅關因梅而得名。古道,古梅,自古就是一景?,F今為了發展旅游業,大余人在古道邊建起了新的觀賞性梅園,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梅花,在寒冬里爭奇斗艷。
與旅游景點相配套的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迅猛,遍地開花。大余縣被評為江西旅游發展十佳縣,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。丫山鄉村生態園被評為江西省首家5A 級鄉村旅游點,它顛覆了人們對鄉村旅游的偏見,其清潔、規范、舒適的程度一點兒也不亞于所謂的國際五星級酒店。
?
大余的旅游開發貫穿了"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"的先進發展理念,特別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。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六以上,空氣質量常年保持一級標準,被評為江西生態文明十佳示范縣。值得欣喜的是,大余綠色有機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出產的蔬菜,不僅銷往鄰省,還通過中歐班列打進了歐洲市場。古代的絲綢之路與現今的一帶一路神奇地進行了歷史的對接。